本届论坛主题是大数据,但是亮点主要在慕课和翻转课堂。确实也可以这么理解,基于慕课的学习分析是教育机构里面大数据最现实的实现。但是几十万个用户的学习行为还不是很大,一个教育区域的整体数据才称得上“大数据”。

国内慕课界的著名学者都出席了,他们在不同的慕课领域进行了实践。

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推动了清华学堂在线及其在C9、985的发展。他的观点:

  • 慕课在国内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,在学校布道时候很多老师不知道这个概念。
  • 第一次开设慕课的工作量是普通教学的3-10倍,同时应配备3-5名助教。

上海交大介绍了开设课程联盟以及推广的经验,同时提到一门课程的制作运营费用约十万左右。

华东师大的陈玉琨教授推动建设了针对K12教育的C20联盟,对中小学提供慕课平台。他认为:

  • 使用黑板授课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没有变革。
  • 技术的出现改变教育模式。印刷术是近代教育模式的基础,信息化技术也可以引起变革。
  • 慕课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,应从无到有 从有到全。
  • 中小学慕课中做的最好的是30-35岁教师。

北大的汪琼教授使用慕课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。她认为初次开课时,可以不进行教学设计的修改,因为主讲老师本身很难接受。可以先按照原有模式开课,先搬上网,老师在第二轮、第三轮制作时自身就会有体会和改进。

从慕课专题分论坛的会场爆满来看,高教职教基教对慕课的热情都很高。一些大学如民族大学的提问也显出了相当深入的理解。且待明年的论坛再看看雨点是否大了一些:)